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 刘英杰 谭定浩 “从终止技术试错到量产破冰,仿人机器人产业正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元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孟鹏飞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行业此前主要注重场景探索和路线验证,现在转向规模化生产。政策引导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加速订单、准备产能的两大主要推动力。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二十年工业技术趋势的最大赛道之一。目前,这是行业增长斜率最大的发展阶段。建议关注围绕龙头业务和核心供应链两条主线,抢占赛道上的投资机会。回顾年初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图景,从技术定型到量产,孟鹏飞告诉记者,此前整个行业的主要方案是做可以落地的机器人,大家都在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测试和收集数据。他表示,当时的技术路线和场景选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探索性。国内以玉树、致远、优必选为代表的公司分别专注于科研、泛娱乐、工厂细分场景;特斯拉把重型车型带到了汽车工厂,就像宝马汽车工厂的身影一样,探索了实现的路径。技术路线图中,旋转关节模块操作的国产车型和特斯拉主导的线性关节模块操作的车型形成了Tesla的技术路线。主要技术阵营,行业整体处于探索试错阶段。 “去年,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孟鹏飞表示,当今行业的共识已经从如何走出实验室转变为如何快速规模化,整个软件、硬件、供应链都实现了突破。在软件和人工智能层面,特斯拉Optimus Gen3的研发进展逐渐成为行业标杆。其设计通常已定型,并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推出。它配备了纯视觉的AI训练程序和类人操作能力,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向“泛化社交情境”迈出了一大步。国内企业的技术突破同样引人注目。云深科技推出的DR02人形机器人已达到IP66防护等级,可在室外环境下工作-20℃-55℃的温度范围,解决工业级机器人环境适应性不足的主要痛点。在场景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孟鹏飞表示,海外领先企业已经突破了工厂场景的限制,开始向餐饮、家庭服务等社会领域拓展。国内市场正在通过“订单下单+场景验证”的模式向前推进。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斩获数亿元合同。订单主要来自大型国企和政府部门,涵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种场景。这种情况的实现并非孤例,而是供应链成熟的必然结果。从电机到行星滚柱丝杠、减速机、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这些关键成分的技术突破以及我们独特的大规模制造制造和还原能力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工业阶段的跃升得到了数据的印证。孟鹏飞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为参考。他表示,2015年前后启动工业机器人国产化时,外资占比超过90%,但现在仿人机器人从初期就实现了对供应链的自主掌控。他认为,当前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技术完成+订单下达+量产准备”的递进逻辑。预计到2026年,工业需求将增长5至10倍,这是工业化开始的共同特征。政策支持与产业加速背后的“车机协同”双轮驱动,政策支持与新汽车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成为两大主要驱动力。孟鹏飞说l清网全球对仿人机器人产业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顶层设计上,还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孟鹏飞表示,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尤为突出。在国家层面,采用“揭榜”机制推动关键零部件突破,要求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的技术要聚焦产业应用,避免出现实验室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在地方层面,上海等先行地区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模拟调查筛选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在研发、制造、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补贴支持。近期,明确主要零部件已纳入重点支持范围。目前,该政策的有效性可从订单和产能上看。除了育碧数十亿元外,玉树、致远、云深等公司也通过各自的技术特点获得了工业大宗订单。孟鹏飞认为,“政策+市场”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公司初期的商业化风险,也为后续的大推广积累了数据和场景经验。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也为仿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孟鹏飞表示,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一是数据层面,特斯拉积累的120亿公里道路数据可以直接赋能机器人看到环境;其次,在技术层面,FSD自动驾驶系统和机器人AI的大脑实现了复用级别;三、供应链层面,规模化制造能力汽车控制经验可以直接转移到机器人制造中。协同效应导致产业老龄化明显。在仿人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大多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孟鹏飞表示,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将有助于其快速进入机器人主要零部件的供应体系。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工业试错成本,还缩短了量产周期,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支持者”和“成本降低推动者”。聚焦龙头企业和关键成分,面对市场对行业发展和投资价值的担忧,孟鹏飞结合行业规律和数据逻辑给出了清晰的判断。在行业节奏方面,他列举了Te的结束。sla Optimus Gen3 作为主要节点。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将是行业的分水岭。等到OptimusS GEN3正式定型,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5万台,到2030年达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即便特斯拉2025年量产发展不及预期,孟鹏飞认为,这是技术变化的正常调整,不会影响行业长期趋势。从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经验来看,量产初期产能的爬坡往往伴随着波折。关键在于技术路线是否清晰。对于国内产业发展,孟鹏飞认为,未来三年仿人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五年内有望渗透到部分家庭和社会服务领域。因特在估值和投资策略方面,孟鹏飞回应了市场认为仿人机器人行业估值过高的观点。他认为,当前行业仍处于技术突破期。相比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早期阶段,即使从主题投资的角度来看,估值也不高。人形机器人行业增长的非线性性质将迅速稀释估值。当量产开始后,订单带来的高速增长的影响将非常重要,龙头企业的估值溢价将进一步凸显。对于投资配置,孟鹏飞提出了三个主要逻辑。一是捆绑特斯拉等国外龙头企业的主要零部件。滑动手、关节组件、行星滚柱丝杠等高价值部件是首选。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确定性最强。其次,有是国内领先企业的生态链。玉树、致远、华为、小米等公司的合作伙伴有望分享技术突破的红利。最后,还有技术匮乏的细分领域,比如深云在特殊环境和应用中的独特技术,可以孕育新的增长点。谈及行业竞争格局,孟鹏飞认为,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来看,能够走上正轨的应该是龙头企业以及依赖龙头企业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他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确定性,在技术路线图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优先选择具有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有场景验证经验的龙头企业,同时避开缺乏核心技术的后续企业。展望未来,孟鹏飞b相信人形机器人将是未来二十年科技行业最大的赛道之一。它们的发展不仅将重塑制造业格局,还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目前,行业正处于增长斜率最大的发展阶段。建议关注龙头业务和核心供应链两条主线,抓住赛道上的投资机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