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党的二十届中央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近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AI+”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产生了对AI人才的巨大需求。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影响大国博弈格局的重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人才是引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在体现智能、大规模模型等前沿领域,只有拥有深厚技术功底的创始人才能理解并实现创新突破。 《IFF人工智能报告》对未来五年全球AI人才增长抱乐观预期,预计将增长约585万人。在我国,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不仅拥有顶尖大学的学术背景,还拥有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实践经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2025中国·人工智能盛典”近日公布了“2025年度人工智能人物”。御树科技、无文芯穹、致远机器人的创始人均榜上有名。这些年轻的创业者正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进取精神,在人工智能领域谱写精彩的篇章。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大多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 “全球《人工智能研究形势报告(2015-2024)》显示,中美两国合计占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近60%,形成“双强”格局。美国以超过6.3万名研究人员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研究人员数量从2015年的不到1万人跃升至2024年的5.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8.7%,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匮乏,正在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多个平台的数据也显示了“找人难”的情况。今年人工智能人才继续供大于求。除了当前市场急需的算法工程师、大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之外,整个产业链都存在着显着的人才缺口,这些人才也成为了企业争夺的对象。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新一代技术转移的关键窗口期。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努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集散地。我们既要以国际视野吸收全球智慧,又要通过政策变革激发内生动力。我们不仅要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培养新生力量,更要以开放的态度汇聚全球精英。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强化战略牵引和顶层设计。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为解决“顶层设计碎片化”问题,勾勒出全产业链的人才版图,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平台。聚焦大规模模型、实体智能、智能芯片等国家重点战略需求领域,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依托国家级机构,联合一流大学、龙头企业,打造“战略引领+前沿技术+产业实践+政策洞察”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专业能力提升。建立国家主导、行业认可的关键能力岗位和认证体系,为人才培养和评价提供科学的“引领”。深化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我们需要一个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将技术技能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培养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跨学科阅读的复合型人才。紧跟最新技术趋势,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进学科交叉培养,设立“AI+X”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继续打通产教融合的堵点,重建合作模式,建立计算资源共享机制和动态课程体系,实行分层分级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针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和培育的关键培养人才,就是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我们致力于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研发平台,开放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与国际顶尖人才的合作除了积极引进外,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灵活的方式进行。设立“青年专项计划”,积极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青年人才,并提供有竞争力的经费和生活保障。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开放式探索性研究,大胆闯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无人区”,增强原创创新思想能力。 (作者连俊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
    
	
 
					
					
					
					
					
    
推荐文章